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 » 正文

全国脱贫攻坚题材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展演观察(徐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初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0-12-31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48
核心提示:舞台留下壮阔记忆——全国脱贫攻坚题材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展演观察核心阅读在地域文化资源的开掘中寻找差异,在观念意识的更新中表现新生,成为不少创作者的艺术选择要在戏剧叙事中展现一种历史的逻辑、时代的必然,甚至站在时代最前端,敏锐捕捉时代风向近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脱贫攻坚题材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展演”备受瞩目。67部作品在各地舞台上演,并结合线上直播,其中12部作品在北京集中示范演出。持续两个多月的展演,汇聚了全国艺术院团的力量,为我们梳理、总结和提升重大主题创作提供了观察视角。开掘地域文化资源立足观念意识

舞台留下壮阔记忆

——全国脱贫攻坚题材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展演观察

核心阅读

在地域文化资源的开掘中寻找差异,在观念意识的更新中表现新生,成为不少创作者的艺术选择

要在戏剧叙事中展现一种历史的逻辑、时代的必然,甚至站在时代最前端,敏锐捕捉时代风向

近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脱贫攻坚题材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展演”备受瞩目。67部作品在各地舞台上演,并结合线上直播,其中12部作品在北京集中示范演出。持续两个多月的展演,汇聚了全国艺术院团的力量,为我们梳理、总结和提升重大主题创作提供了观察视角。

开掘地域文化资源立足观念意识更新

67部作品从不同侧面切入,为我们提供了万花筒般丰富的生活图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地方戏,以一方曲种演绎一方故事。在地域文化资源的开掘中寻找差异,在观念意识的更新中表现新生,成为不少创作者的艺术选择。

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重视文化的力量,让当地特有的非遗项目成为扶贫产业的突破口。黄梅戏《鸭儿嫂》从“扶贫先扶志”的角度出发,重新发掘诚实守信、劳动致富等传统美德,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豫剧《大石岩》中的扶贫书记通过抓党建引导村民“斩断思想上的穷根”,充分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越剧《山海情深》着力表现留守苗家妇女们盼团聚的情感,揭示出扶贫不仅在于当地经济发展、生活改善,还在于情感的团圆与美满。上述作品均强调了精神文化因素在乡村扶贫中的作用,实现了对此类题材创作的拓展。

全国脱贫攻坚题材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展演观察(徐健)

淮剧《村里来了花喜鹊》

展演作品中,儿童剧《萤火虫姐弟历险记》格外值得关注。该剧从小动物的视角“感受”自然生态的变化,从而反映出农村面貌的变化,在充满童趣色彩的叙事中,引导孩子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儿童剧表现现实生活的新思路。

67部作品中,涌现出大量直接聚焦英模人物和典型事迹的剧目,如民族歌剧《扶贫路上》里的黄文秀,豫剧《重渡沟》里的马海明,河北梆子《李保国》里的李保国……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创作者在努力摆脱真人真事的材料束缚,在挖掘人物个性特征的同时展现人物身上的共性,实现从塑造“这一个”到表现“这一群”的转换。如《扶贫路上》不仅有黄文秀深入农家的身影,背后还有一群像她一样把青春谱写在大地上的年轻“驻村第一书记”。

全国脱贫攻坚题材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展演观察(徐健)

豫剧《重渡沟》

在创新艺术表达上,也有不少作品进行了大胆尝试。如歌舞剧《大地颂歌》将音乐、舞蹈、话剧、情景剧、综艺等元素以及多媒体视觉高度融合。彩调剧《新刘三姐》在广西传统彩调艺术的基础上,打破戏曲固有的程式化,加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赋予经典文化符号“刘三姐”以时代意蕴。这些尝试都丰富了创作维度。

沉入现实深处写出动人形象

67部作品的展演规模,无疑体现了脱贫攻坚舞台艺术创作的热度以及主题本身的重要性,也对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克服题材的相似性。通水通电通路、发展新产业、易地搬迁、教育医疗……贫困村面临的困境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大抵离不开这些方面。类似的故事看多了,难免有重复之感。正如专家所言,扶贫戏难写,因为路径相同、结果一致、缺少悬念。实际上,这也是所有重大主题创作都会面临的一道难关。

另外,此次展演中涌现了不少动人的形象,但是离“经典形象”尚有距离。一些作品对农民和扶贫干部的塑造存在模式化倾向,缺少生活的质地和情感的真实。

如何突破和解决问题,从众多相同主题作品中脱颖而出?唯一的答案或许是钻得更“深”。

一是要沉入现实深处,在戏剧叙事中展现一种历史的逻辑、时代的必然,甚至站在时代最前端,敏锐捕捉时代风向。创作主题越是重大,其产生的影响越是深远。作品不能浮在素材表面,仅仅满足于对现有素材的“故事化记录”,否则就将这个主题变得狭隘了、肤浅了。二是要写出人性的深度。“人”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核心要素。人物形象立住了,作品就立住了。随着时间流逝,观众或许会淡忘小说或戏剧的故事情节,但仍会记得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这些经典形象身上最具标志性的特质,往往也是时代打下的烙印。

全国脱贫攻坚题材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展演观察(徐健)

话剧《县委书记廖俊波》 

除了描述帮扶脱贫的过程、成功脱贫的喜悦,脱贫题材戏剧还可以更多关注脱贫后的新生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新时代的农民不仅有摆脱物质贫困的愿望,更有追求生命尊严、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的新诉求。这些新诉求要如何实现?实现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波折?他们身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将如何转化为时代发展的内在动力?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新变化?这些都是值得展望和书写的。

愿这些舞台作品为我们留下更多壮阔、丰厚而鲜活的时代记忆。

(作者:徐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艺报社副编审)

 
 
 

 
按分类浏览
北京 (2797) 区县 (2164) 国内 (10751) 国际 (885)
财经 (358) 房产 (985) 科技 (343) 军事 (110)
娱乐 (535) 体育 (171) 汽车 (347) 生活 (377)
农业 (210) 健康 (221) 时尚 (66) 家居 (62)
旅游 (158) 女人 (63) 美食 (65) 消费 (129)
社会 (78) 文化 (221) 教育 (213) 公益 (104)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