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军事 » 正文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纪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品创格万词霸屏推广公司     发布日期:2020-11-25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59
核心提示:原标题:追寻那段英雄记忆——沈阳联勤保障中心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纪事硝烟滚滚,忠魂烈烈。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新中国,打胜了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军威,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东北是抗美援朝的重要出发地和后方基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后勤沿主要道路配置兵站、医院、汽车团、高射炮兵、工兵、铁道部队等,修建各种地下仓库及掩体,在整个战区后方形成了能打、能防,能运、能储、能供、能修、能医的兵站运输网,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后勤基础,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诞生了多支

原标题:追寻那段英雄记忆——沈阳联勤保障中心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纪事

硝烟滚滚,忠魂烈烈。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新中国,打胜了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军威,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

东北是抗美援朝的重要出发地和后方基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后勤沿主要道路配置兵站、医院、汽车团、高射炮兵、工兵、铁道部队等,修建各种地下仓库及掩体,在整个战区后方形成了能打、能防,能运、能储、能供、能修、能医的兵站运输网,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后勤基础,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诞生了多支后勤保障力量,使我军实现了由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蜕变的伟大转折。

联勤保障部队发轫于风云际会的历史节点,承载着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伟大重托。今天,白山黑水间的沈阳联勤保障中心,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着力发展新质保障力量,在转型重塑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不容忘却的历史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总有几朵浪花,留在记忆深处。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第966医院坐落在中朝边境英雄城市丹东,在其院史馆里,一块刻有洪学智上将手书的石碑格外醒目:“发扬志愿军光荣传统再立新功”。无疑,70年前那场保家卫国的伟大战争,为医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宝贵记忆。年复一年,医院官兵在这里重温光荣历史,传承抗美援朝精神,而“志愿军总医院”早已成为这所鸭绿江畔军队医院的响亮符号。

走进第966医院院史馆,老院长朱勇带着记者穿越回70年前的烽火战场……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进行武装干涉,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开赴战场,与朝鲜军民并肩抗击侵略者,作为安东(今丹东)唯一一所担负伤病员分类转送任务的野战医院,东北军区第6陆军医院(第966医院前身)重任在肩。

为了适应战时需要,东北军区第6陆军医院将医疗科室改为野战所、内科所和重伤所,分别迁至丹东的宽甸、永甸、河口待命,在百余公里的边境线上接收朝鲜战场运送下来的伤员。

那一年的朱勇,还只是个16岁的女战士。前线医疗救援吃紧,她毫不犹豫地咬破手指,用血书请战上前线。在朝鲜熙川,朱勇和战友们与死神赛跑,经历着生死考验,她们时常连续一两天不休不眠,冒着敌机轰炸,抬着担架抢运伤员;在漆黑的夜晚,凭着听觉寻找伤员,一路把伤员背下阵地;蹚着山洪,深一脚浅一脚地将伤员往高地转运……

走进白山黑水间多支保障单位,记者发现像第966医院这样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洗礼的部队还有许多——

在某汽车运输旅,官兵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汽车兵是如何在敌军空中轰炸、地面封锁、毒气战的残酷环境下,全力保障前线战斗物资运输,筑起“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的故事。

在北部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兵向记者介绍当年组建防疫大队进入朝鲜战场,开展以粉碎美帝国主义细菌战为主要内容的卫生防疫工作的故事。

在北部战区军事运输调度中心,官兵向记者讲述着当年东北军区铁道军事运输司令部组建“军事运输处”,最大限度挖掘东北铁路潜力,源源不断将兵员、装备和军需物资运往前线的战斗故事。

一段段抗美援朝的战争记忆,一代讲给一代听,如同草原上的星星之火,点燃官兵的信仰之光。

红色基因永续

人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2016年9月13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授军旗并致训词,标志着联勤保障部队这支新质保障力量的成立。新的历史条件下,沈阳联勤保障中心官兵誓言将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有三怕,一怕没饭吃,二怕没子弹打,三怕负伤后抬不下来,这三怕都跟谁有关?”在某教导大队新兵营的大课堂上,原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馆长徐文涛的发问让新兵们陷入思考。

“这三怕都跟我们后勤保障有关。”新兵赵鹏抢先回答。这名大学生士兵当初的愿望,是到野战部队去,没想到被分配到大山沟里守仓库,一度情绪不高。课后,赵鹏向徐文涛馆长敞开心扉:“听了您这堂《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保障》,我茅塞顿开,没想到后勤保障对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对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为自己能够成为联勤兵而感到自豪。”

在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所属部队,很多官兵走进军营的第一课是在后勤史馆里上的。史馆里面陈列最多、介绍最详实、内容最震撼的,便是抗美援朝战争展区。

“米、面、油、衣、被、车辆,这些看似平常的物品,那时却在战场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后勤史馆中的一串串数字、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故事,无不震撼着每名前来参观官兵的心。

胜利精神长存

一支军队的脊梁,不是武器而是精神。

70年过去了,某汽车运输旅从当年的入朝作战第一支汽车部队,成长为今天联勤保障部队中唯一一支汽车运输旅,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当年“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筑起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的汽车兵之魂没有变。

那年,汽车运输旅接到命令:远程机动,参加跨区实兵联演。一路上,官兵顶住闷热、疲劳和困倦的袭扰,跨越5省1区,连续机动6000多公里,准时抵达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没有一辆车掉队。

战斗打响,车队在蓝军袭扰下越战越勇。当行至艰险陡峭的哈尔德勒山地时,重载运输车由于动力不足,在近70度的大坡前止步。

“前面就是‘上甘岭’,我们没有退路!”部队长的战斗动员掷地有声。紧急作战会议决定,采取不同车型交叉编组,以动力强劲的自装卸运输车牵引其他运输车的方式分组“登山”。最终,车队突破天险,成为最快机动到位的参演部队。

创新突破的精神在与时俱进中传承。

金秋,辽南山区,某联勤保障旅卫生营正在执行演训任务。“前沿阵地遭敌远程火力打击,15名战士受重伤,急需血浆药品。”谁知,桥梁被炸无法通车,数公里山路,几十公斤血浆药品,靠人力短时间不能送到。

千钧一发之际,4架小型无人机挂载储存箱从天而降,快速精准地将血浆药品送达“前线”。(温庆生、赵佳庆)

 
 
 

 
按分类浏览
北京 (2797) 区县 (2164) 国内 (10751) 国际 (885)
财经 (358) 房产 (985) 科技 (343) 军事 (110)
娱乐 (535) 体育 (171) 汽车 (347) 生活 (377)
农业 (210) 健康 (221) 时尚 (66) 家居 (62)
旅游 (158) 女人 (63) 美食 (65) 消费 (129)
社会 (78) 文化 (221) 教育 (213) 公益 (104)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